
2021年5月 22 日,北京语言大学经济研究院召开宏观经济分析会,院领导、室主任和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,副院长朱尔茜教授主持。
会议围绕构建宏观经济分析框架,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探讨:一是宏观经济的五大目标,包括经济增长、物价稳定、充分就业、国际收支平衡、风险可控;二是宏观调控的三大政策,包括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、宏观审慎政策;三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两端;四是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;五是短期与中长期两个时间段;六是定性与定量分析两种方法。段琪斐、张初晴和王旭博士,重点分享了对一季度实体经济、金融运行的分析及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预测。
会议认为,预测分析的重点是建立在经济要素合理运行基础上的估计值。运行结果在预测值范围之内固然可望,但若运行结果偏离预测值,能够分析偏离的原因也是研究希望达到的目的,预测不仅仅是预测值的准确与否,而是分析预测经济运行是否合理。预测分析指标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,应每季度对全年的预测指标进行调整。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指标,经济增长预计为9%左右,物价上涨幅度预计为2.5左右,城镇调查失业率预计为5%以下,外汇储备预计为3.1万亿美元左右,宏观杠杆率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。
在讨论中,刘智媛副教授分享了对进出口贸易形势的看法,今年有利因素较多,将大概率保持稳定增长。陈蕾副教授主要从区域经贸合作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,全球工业格局和经贸格局的重心很可能出现转移,考虑到未来疫情的常态化,区域性产业链、供应链安全问题也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经贸合作的重点。张红地研究员认为,我国应加强对美国超发货币输入性通胀影响的分析。宋晓玲教授提出,宏观经济预测应该探索多种数量计量方法进行预测,包括DSGE模型等。张原教授建议,针对风险可控方面应单独撰写分析报告。徐晓飞副教授建议,通过宣传与展示,逐步扩大研究院学术影响力。